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溯源及生存困境研究①

民俗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民族地区人民生活、生产发展的产物,是人类体育文化的宝贵遗产。因其是在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族体育活动,故又称民族节庆体育。少数民族体育经各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历史发展积淀,融合了民族的生活习俗、宗教信仰、价值观念,渗透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,尤其在民族节日节庆活现的动中体更加明显。积极保护与传承发展民族节庆体育活动,既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,也是实现人类体育文化多样性与繁荣世界体育文化的必然选择。广西“八山一水一田”的自然风貌催生了壮族“山情、水谊、田缘”的个性体育文化内涵[1]。

1 广西民族节庆体育的起源与功能

在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,民族国家发展民族传统体育,应自觉地纳入国家民族的建设中,使其不仅具有国家民族的民族特色,而且使其与国家民族的民族认同保持高度的一致性[2]。

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构成,受民族构成影响,形成了以壮族民间体育为代表的多元民族体育文化。民族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祖国大地上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民族体育项目。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、云南东南部、广东西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区,尤以广西居多。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、节庆和祭祀活动中,形成独具特色、内容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[3]。

1.1 广西民族节庆体育的形成

1.1.1 源于生产、生活实践

壮族先民在极其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存,需要追逐猎物、攀爬采摘、渔猎、抵御猛兽和入侵,形成与习得了求实与自卫的必备技能,这些技能即为民族体育的基本雏形,经过时代的演化,最终发展成为当今的壮族民族体育项目。比如:古时壮族先民狩猎的“飞砣”即为壮族抛绣球的雏形;“打榔”俗称“打扁担”,是壮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。

1.1.2 源于宗教祭祀、节日活动

在自然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下,生产力低下的壮族先民认为万物自有神灵主宰,产生了图腾崇拜、鬼神崇拜、祖先崇拜等思想。壮先民渴望与神灵对话,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,祭祀性体育就此出现在了壮民族传统体育中。比如:壮族先民认为“万物有灵”“灵魂不死”,在这种思想下,图腾崇拜、鬼魂崇拜、祖先崇拜深深扎根于壮民族的灵魂深处,为了祈求生活安宁、五谷丰登,以神兽祭鬼娱神成为壮民族心灵慰藉的最好形式。壮族民间认为掌管上界的是雷神,掌管中界的是布洛陀,掌管下界的是蛟龙,以打渔为生的壮族人民,为了躲避“蛟龙之害”,将渔舟用龙的图案装饰成龙形,在祭祀祭河的活动中,人们为了获得神灵的欢心与赐福,于是产生了争做第一个向神灵祈福的激烈竞争,祭祀娱神的传统水上活动——龙舟竞渡,由此形成,流传至今。

1.1.3 形成于军事活动与尚武活动

战争伴随着壮族先民抵御猛兽和外敌入侵而存在,随着私有制的出现,部落首领为了维护扩充自己的统制力,将生产劳作的一些技能运用到军事抵御与侵占中,军事体育就此成为民族体育的重要功能。比如: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抵抗倭寇,为了让士兵行动统一、步调一致,令3名士兵同穿1双长板鞋进行训练,将士们凝心聚力、斗志高昂,击败了来犯倭寇。后来壮族民众效仿瓦氏夫人的训练方法,在田间地头、农闲之时开展3人板鞋活动,相袭成俗,流传至今[3]。

1.2 广西民族节庆体育的功能

1.2.1 增强民族凝聚力,促进民族认同

节日庆典是民众生活重要活动,每个节日蕴含寓意深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[4]。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产生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,增强民族认同感。壮族主要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,交通不便,相对分散,阻碍了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。通过定期举行的民族节庆体育活动,使各族人民欢聚一堂,促进感情交流和民族团结,增强认同互信。比如:壮族蚂拐节,又叫青蛙节、蛙婆节,也叫“蚂拐歌会”,是红水河畔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,是十里八乡居民和民族聚会的盛大节日,也是青年男女寻找心仪恋人的重要活动,更能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。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期间举行,内容主要有找蚂拐(小青蛙)、祭蚂拐、孝蚂拐、葬蚂拐、山歌对唱、敲铜鼓比赛和跳面傩舞等,最为重要的是唱蚂拐歌和跳蚂拐舞。

1.2.2 表演娱乐与健身竞技功能